查看原文
其他

RR · ART | 以艺术告别2020,期待2021

VIVIAN 罗博报告杂志社
2024-09-03

2020年,本应是“艺术北京”的十五周年,对这个博览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却因疫情带来的影响而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值得庆幸的是,“艺术北京•发现”展终于还是在12月与我们见面,主办方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大家聚一聚”,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除了这场相聚之外,从2020年12月跨越至2021年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感受艺术带来的惊喜——英国V&A博物馆国宝级时尚收藏首次集中亮相中国,乔治·莫兰迪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让我们不跨出国门也能一赏国际大师们的艺术风采;而张光宇先生诞辰120周年的艺术大展,以及邱志杰、史金淞等艺术家的特别展览,则让我们沉浸于中国大师们的艺术魅力之中。


艺术带来审美的愉悦,带来希望,也带来思考和沉淀,何不与《罗博报告》一起,以艺术作别2020,走进2021?




2020艺术北京•发现


“艺术北京•发现”展览于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3日,在利星行文化艺术中心对公众开放。这次展览是艺术北京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策划的“特别展览”。1300多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展出了以当代艺术、经典艺术、设计艺术为主的100多件艺术作品,构成“元PLUS”画廊邀请展、“艺术家发现展”、专题展三部分。


元plus展览现场 


“元 plus”展览,邀请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艺•凯旋画廊、玉兰堂等十家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上,还在探索当代艺术学术研究与实验的画廊,每家画廊推荐一位艺术家,通过这个展览考察在逐渐变化的新全球化语境中,艺术本体与文化逻辑的关联。重视与推动以“元” 为基础的多向性艺术探索。


元plus展览现场 


“艺术北京•发现展”同时也会策划十位知名艺术家的个展,寻找那些在一级市场上不常出现的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展出这十位艺术家在2020年的最新作品,为市场带来一些有价值和意义的补充,为广大的艺术品收藏家及艺术机构提供更优质的艺术家和作品,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最具实力的媒体推广和作品展示为目的,获得更多的关注。该单元参展艺术家包括:艾安、方力钧、季大纯、唐晖、王玉平、王伟、王迈、叶洲、张伟、吴永平。


艺术家发现展展览现场


艺术家发现展展览现场


艺术北京持续对艺术教育领域的关注和发现,在继承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该关注世界的变化,与时俱进。艺术北京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共同推出“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科学的进步从不是艺术发展的绊脚石,利用好当下的工具,掌握当下的语言,结合传统艺术的精髓,完成高水平的创作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笔墨当随时代。专题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刘刚老师作为学术顾问,油画系第五工作室闫烨作为指导教师,提名10位年轻艺术家,线上线下的展览方式呈现更为多元的展览面貌。


专题展展览现场


专题展展览现场


发布会上,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表示,2021年将是艺术北京崛起的一年,艺术北京将分别在春季和秋季呈现给大家两种不同形式的博览会。艺术北京艺术总监李斌介绍,2021年艺术北京博览会将于4月30-5月3日在北京全国农展馆与大家如约见面。5月份的博览会将在延续以往展览规模和样态的同时,与画廊协会紧密合作,肩负起艺术博览会的社会责任。展览仍将包括当代艺术、经典艺术、设计艺术和公共艺术四个板块。



展览:2020艺术北京•发现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3日 (10:00-17:00)

地点:利星行文化艺术中心




一场跨越2300年的东西方时尚之旅:

源于自然的时尚


设计互联、英国V&A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呈现的年度大展“源于自然的时尚”于2020年12月19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以跨越2300年历史的400件全球时尚珍品,呈现一场前所未有的东西方时尚之旅。


展览现场


设计互联将英国国宝级时尚馆藏首次带到中国,揭示全球视野下纺织与服装的前世今生。展览生动讲述了数代手工艺人、设计师与制造商的传承与创新,探究时尚如何从自然汲取灵感,对自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设计如何推动消费转变,探寻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展览现场


作为设计互联在纺织服装领域主办的首次大型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集中展示两家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国宝级馆藏,以此呈现东西方对衣装的理解与对话,以及文化源流对时装设计的深厚影响。


V&A博物馆拥有全球一流的纺织与服饰藏品,是大量设计师寻找灵感的宝库,由其策划的《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在英国伦敦首展时一度掀起观展热潮。中国丝绸博物馆对纺织考古文化的研究成果蜚声国际,兼收中西时尚纺织艺术作品,成为时尚界的新地标。设计互联特邀纺织专家、中国丝绸博物馆女红传习馆特邀顾问张西美策划全新展中展“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展现了灿烂夺目的中国纺织服饰历史,以及当代设计师对传统的创新传承。


海水江崖九龙妆花缎龙袍(复制品),

原物为清雍正帝(1678-1735)龙袍,2016,蚕丝,98%纯金线

©中国丝绸博物馆


宫廷礼服(曼图亚式套裙),法国和英国,

1760-1765,修改于19世纪©英国V&A博物馆


此次呈现的近400件国宝级馆藏涵盖服装、帽饰、珠宝、鞋包,五花八门的织物与面料:从以蚕丝和金线织造的仿雍正海水江崖九龙妆花缎龙袍,绣有俏皮猕猴图案的1780年的男士马甲,一双赫哲族用鱼皮制成的短靴,到用5000多片虹彩吉丁虫翅膀装饰的19世纪裙装,完全由珠串制成的“豹皮”高定礼服,都实属难得一见。展览汇聚了Dior、Gucci、Burberry、Stella McCartney等国际一线时尚品牌。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罗伯特·卡沃利(Roberto Cavalli)、德里斯·范·诺顿 (Dries Van Noten)、谭燕玉、邓达智等国际知名设计师精妙的服饰作品都将展示时尚设计不可抗拒的魅力。


用5000多片虹彩吉丁虫翅膀装饰的19世纪裙装,

英国,1868-1869©英国V&A博物馆


提花女袄,20世纪初©高呼希云


贴花女袄,20世纪初©高呼希云


“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通过中国历代服饰及纺织品的材料、色彩和图案,带领观众穿越到祖先的“自然”世界,回溯蚕桑业的悠久历史,探寻薯莨染和夏布等古老工艺的当代传承。“源于自然的时尚”则追溯了17世纪至今时装制造工艺的历史,研究了丝绸、亚麻、羊毛和棉花等制衣原材料,及人造纤维与合成纤维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让大多数人买得起时尚的同时,自然环境所遭受的巨大影响和改变。


皮手套,英国,1600-1625©英国V&A博物馆



展览:V&A巡展《源于自然的时尚》及全新展中展《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

主办:设计互联,英国V&A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
展期:2020.12.19~2021.6.6
地点: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一层主展馆,深圳市南山区望海路1187号




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


木木美术馆798 馆于2020年12月6日至2021年4月5日期间,推出著名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在国内的首次美术馆个展“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呈现艺术家包括油画、蚀刻版画和纸上作品在内的逾八十件重要作品。


乔治·莫兰迪,《风景》,布面油画,

61.7×46.8厘米,1928

©莫兰迪家族/意大利作家与出版商协会,罗马

古斯托·乔瓦纳迪和弗朗西斯卡·乔瓦纳迪收藏(米兰)


展览全面回顾了莫兰迪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从艺术家1914年在博洛尼亚举办首次展览并开始对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形而上学绘画等先锋艺术运动展开探索,至1930 年-1956 年任教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期间对静物和风景的反复描绘和系列创作,再到1960 年代艺术家去世前的晚年画作。


乔治·莫兰迪,《花卉》,布面油画,45.8×46厘米,1952

© 莫兰迪家族/意大利作家与出版商协会,罗马

古斯托·乔瓦纳迪和弗朗西斯卡·乔瓦纳迪收藏(米兰)


此次展览借鉴了艺术家在静物创作中的构图逻辑,在展览设计上并未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作品汇集起来并按照主题划分为四个单元:“感知”、“静观”、“景致”(包含风景和花卉)和“晚期纸上作品”。


乔治·莫兰迪,《Via Fondazza的庭院》,布面油画,54.5×47.8厘米,1957

©莫兰迪家族/意大利作家与出版商协会,罗马

古斯托·乔瓦纳迪和弗朗西斯卡·乔瓦纳迪收藏(米兰)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态、色彩、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莫兰迪曾说。“感知”单元通过艺术家创作生涯中极具重要性的作品揭示他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视觉语言的过程。同时,本单元还呈现了莫兰迪于不同时期在主题、色彩、构图上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乔治·莫兰迪,《风景》,布面油画,

42.4×52.7厘米,1943

©莫兰迪家族/意大利作家与出版商协会,罗马

古斯托·乔瓦纳迪和弗朗西斯卡·乔瓦纳迪收藏(米兰)


莫兰迪艺术创作的关键是将其所描绘的对象静置、反复观察并捕捉其内在本质,相同的物件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他的静物创作之中。“静观”单元呈现了莫兰迪从1930 年代至1940 年代后期的画作,通过追溯他对两个特定物件(白色球颈瓶与白色长颈瓜棱瓶)在其作品中的演变轨迹,揭示艺术家对特定构图和题材进行反复探索的创作方法。


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

41.4×46.1厘米,1950-1951

©莫兰迪家族/意大利作家与出版商协会,罗马

古斯托·乔瓦纳迪和弗朗西斯卡·乔瓦纳迪收藏(米兰)


“景致”(包含风景和花卉)单元则展出了莫兰迪极富创新精神的风景油画和版画,聚焦他对意大利小镇格力扎纳的自然风景的长期观察和描绘,以及展现其博洛尼亚工作室窗外风景的画作。除此之外,瓶中的花卉这一主题贯穿于莫兰迪的艺术实践之中,构成其创作的重要主题。本单元专门辟出了一间展厅,呈现其创作于1920 年代至1950 年代的花卉静物作品。

“晚期纸上作品”作为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为观众带来莫兰迪创作于生命最后二十年的水彩画和铅笔画。那些我们熟悉的物件在他的画布上逐渐瓦解,呈现为近乎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成为了某种无法被定义的存在。


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

26.4×70.9厘米,1953-1954

©莫兰迪家族/意大利作家与出版商协会,罗马

古斯托·乔瓦纳迪和弗朗西斯卡·乔瓦纳迪收藏(米兰)


展览“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将带领中国观众走进莫兰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感受其作品中细腻微妙的情感,并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艺术家对二十世纪以及当代艺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

30.4×40.5厘米,1960

©莫兰迪家族/意大利作家与出版商协会,罗马

古斯托·乔瓦纳迪和弗朗西斯卡·乔瓦纳迪收藏(米兰)



展览: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

展期:2020.12.6~2021.4.5

地点:木木美术馆798馆

展览项目总策划:雷宛萤

策展人:王宗孚




国漫之父“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



12月22日下午,为纪念张光宇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嘉德艺术中心主办、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支持、吴洪亮策展的“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顺利启幕。张光宇先生涉猎漫画、设计、插画、出版、电影美术、壁画等多个领域,他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在这个冬日点燃了大家对他的全新认识与对艺术的激情。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以张光宇具体的艺术实践为线索,分为“世界·生生”“48个表情”“情感·须知”“家居·东西”“民间情歌”“泼克·讽刺”“大地·星岛”“西游漫记”“解放·建设”“神笔马良”“大闹天宫”“衣食住行”12个版块,多维度地展现张光宇一生极其丰富而多样的成就。


张光宇创作的电影海报


“展览名为‘为了前方’,实际上是源自光宇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举着的一块牌子。光宇先生不仅用他那具有能量的笔给我们绘制了最现代形象的中国状态,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他的幽默和勇敢使我们充满力量。”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说,“展览采用‘光宇乐园’的方式把张光宇先生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创造以霓虹灯式的状态给大家呈现,把他的创造以扑克牌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们还重述了他的‘情感·须知’、‘神笔马良’,把‘大闹天宫’以新媒体的形式呈现,与大家互动,希望通过这12个燃点让大家找到张光宇那些最了不起的地方。”


张光宇的孙悟空画稿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500余件,包括张光宇的珍贵原作288件,时间跨度从1918年到1963年,涵盖了张光宇的整个艺术生涯。展品中包括1910年代和1920年代张光宇创作的新仕女形象作品,1930年代设计的家具和《小姐须知》《民间情歌》《新诗库》封面画及讽刺漫画系列作品,1940年代的《西游漫记》及手稿、电影美术海报,1950年代的《新西游漫记》《神笔马良》,参与国家形象工程的史料,插画、漫画等,1960年代的《大闹天宫》美术设计手稿。


张光宇灯具设计草图


展览还特别展出了张光宇设计的大量杂志书籍封面,及其设计的“衣食住行”标志的源流及演变,还有反映张光宇各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照片,以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和认识张光宇的艺术和人生。


张光宇绘画作品


张光宇设计的家具作品



展览: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的12燃

展期:2020.12.23~ 2021.3.14(逢周一闭馆)

地点:嘉德艺术中心一层展厅(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邱志杰:讲演


展览现场


艺术家邱志杰在常青画廊北京空间呈现一场尤其独特的个展:《讲演》。展览于12月10日开幕,在艺术家本人看来,“这不是一场展览,这是一次行动。”这场行动汇聚了15组关于艺术和历史的演讲表演,同时配合主要内容,制作成多个装置,由此装置、表演、对话、图片、制图以及场外直播或回顾视频穿插融合,一体化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展览现场


“这个行动是对一个当前历史的一种评论/冷冻/拆解/发掘/存档/消毒,它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态度,以及如何理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邱志杰说,“艺术家过度依赖社会理论。金融资本和媒体则越来越显著地控制着艺术生态,由这一过程产生的物质产品,总是张扬酷炫,成功地滋养话语并且高产能,同时反微妙也反神秘。这些都是刻板印象和确定性的产物。艺术被道德裹挟,同时无趣。”


展览现场


“因此,我们要去恢复艰深、晦涩与复杂,恢复一种面对陌生事物的耐心、曲折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要恢复一种80年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或者说是几千年来的中国读书人的思考。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注定要超出艺术之外。这一过程就是用考古来发现、发掘和勉强拼凑还原事实,重新面对幽暗,并不断地重构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在当前的艺术生态下不得不重启的进程。”


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与我长久以来对艺术的思考与探索一脉相承。我所卷入的装置、剧场、教学和制图等多种工作,表面看起来形式不同但又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其本质相通。共通之处就是高密集度和强烈的动态性,它千头万绪、变幻莫测,因而蕴含了潜在的通道和不确定性。地图可以被视为贯穿多种形式的方法论。你可以理解成,在十四个演讲,或者说是十四堂课、十四个装置的背后有十四张地图,它是讲演的脚本,行动的清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讲演

艺术家:邱志杰

展期:2020.12.10~2021.2.26

地点:常青画廊




史金淞、付小桐:物外


EGG画廊于2020年12月12日至2021年2月28日呈现艺术家史金淞和付小桐的展览“物外”。


展览现场


艺术家史金淞1969年生于中国湖北。其艺术实践涉及雕塑、装置、绘画、表演、建筑、影像、戏剧实验、观念设计及制造等多媒体系统,作品从意识的解剖、意识的自觉以及意识的公共性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名词意义上的“意识雕塑”和动词意义上的“雕塑意识”,因此他的每件作品均为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意识流断面,并互为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独立个人的意识成因系统。


展览现场


如凯伦·史密斯在《史金淞作品2001一2011》中所言:树木一直都被视为具有某种精神实质,它们被用来当作土地标记以预示地球的能量点,而中国人则将它们视为沿着龙脉的压力点,是走向线的聚合点,是将“龙”固定在地底下的停泊点。在中国文化中,从水墨画到诗歌,树都具有诗意的本质。史金淞的灵感源于重塑树的形式,实质却是捕捉它的本质和精神而非轻易能达到的境界。


史金淞作品,一组假山石,高分子环保阻燃型材料与防潮耐高温涂料


史金淞作品,松,不锈钢等综合材料


艺术家付小桐于1976年出生于山西,2000年从天津美术学院取得学士学位,而后在中央美院的实验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她不满足于素描和绘画所带来的视觉张力,而通过在手工加厚的宣纸上,以不同方向的针刺孔来创作。在她的纸上作品中,她通过一种密集的劳作方式,以精湛的技术在较厚的手工宣纸上用针刺孔。这些不同方向的针孔日积月累,直到缓缓呈现出或宏观如山脉和惊涛骇浪,或微观如生命细胞的图像。


付小桐作品,70,367孔,手工宣纸,115.5x65.5cm,2020


付小桐作品,108,883孔,手工宣纸,108x80cm,2019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视觉文化与批判理论教授保罗•葛思谛在《中国当代艺术——一段批判的历史》中写道:付小桐在宣纸上的穿刺从许多方面看都是一种对传统文人画技巧的撤销。她不在纸上使用墨,或明确地用线条去塑造形象,而是更本质地与材料互动,将成千上万精心考虑过的针孔累积在一起,形成多重的缺席。它们的细致让人更多地想起工笔画,而不是写意画。在她的作品中,自发性与个性让位给了坚定而无声的、对纸面之完整性的干预。通过改变材料本身来描画内容,而不使用附加的符号形象。



展览:史金淞和付小桐的展览“物外”

展期:2020.12.12~2021.2.28

地点:EGG画廊(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327号)




文/VIVIAN

图/各画廊及展览机构

编辑/石薇薇

新媒体执行 / JESSICA

责编 / LENNY



☟ 点击图片 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微信搜索添加 Number57

进入罗博读者群

点击上方 ↑

购买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罗博报告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